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成果完成单位 |
|
1 |
协同育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高诚辉、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陈建中、陆陪民、王美清 |
福州大学 |
特等奖 |
2 |
“四训驱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杨晓翔、刘开昌、陈坚民、吴英杰、姚立纲、王宏健、王武 |
教务处 |
特等奖 |
3 |
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教学资源(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汤德平、林熙阳、刘敏榕、詹庆东、刘荣发、黄维玲、李巧玲、戴晓翔 |
图书馆 |
特等奖 |
4 |
基于多层次工程训练的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 |
林有希、高诚辉、黄捷、朱建风、郑爱珠、林正英 |
机电中心 机械学院 |
特等奖 |
5 |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的探索与实践 |
陈淑梅,陈传铭,高增法,黄彬,祝榕生,陈晖,杜恒 |
机械学院 |
特等奖 |
6 |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
陆培民、刘征宇、雷晓明、罗国新、施隆照、赖松林、曾益斌、陈俊 |
物信学院 |
特等奖 |
7 |
立足核心课程改革,融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 |
吴英杰、王晓东、傅仰耿、王一蕾、孙岚、林世平、王美清、谢晓默、牛牧 |
数计(软件)学院 |
特等奖 |
8 |
基于智慧平台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优化与创新 |
张白、吴海东、陈朝晖 |
管理学院 |
特等奖 |
9 |
构建创新教育平台,提升食品专业人才竞争力 |
倪莉、饶平凡、叶秀云、林向阳、张雯、赵鹏、刘志彬 |
生工学院 |
特等奖 |
10 |
“紫金模式”培养地矿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刘羽、陈景河、黄培明、彭向东、王少怀、罗映南、楼晓明、汤德平、邱小平 |
紫金矿业学院 |
特等奖 |
11 |
基于EBP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提升就业率与创业率为核心 |
何少颖、赵陵波、任志洪、魏金明、杨颖、刘微、潘曦 |
人文学院 |
一等奖 |
12 |
以项目管理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系统化研究与实践 |
陈少平、程文忠、黄阿火、马旭晨、叶青、赵艳莉、阮娟、雷辉、黄贵闽 |
学生处 |
一等奖 |
13 |
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实战技能训练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陈章旺、卢长宝、陈为平 |
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14 |
创业创新型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姚立纲、陈淑梅、赵云、朱建风、夏钢、刘晓敏、蔡英杰、朱光宇、蓝兆辉、陈硕 |
机械学院 |
一等奖 |
15 |
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 |
陈润华、杨育林、张艺腾、江国辉 |
军事教研室 |
一等奖 |
16 |
土建类专业人才国际化和工程化培养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
祁 皑、陈宝春、房贞政、林于东、 陈凌秀、庞胜华 |
土木学院 |
一等奖 |
17 |
以培养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的物流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与研究 |
阳成虎、张勤、李艺全、黄锥良 |
物流学院 |
一等奖 |
18 |
基于传统文化的开放式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
林伟、刘晓宏、吕琳、汪少烽 |
厦门工艺美院 |
一等奖 |
19 |
实施工程化教育体系提升本科生工程能力 |
邱挺、李晓、林诚、阮奇、赵素英、郑辉东、黄智贤、李玲 |
化学化工学院 |
一等奖 |
20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2-2一体化”模式创新 |
刘新玲、庄穆、谢菲、翁高花、梁悦凤 |
马克思学院 |
一等奖 |
21 |
勘测与规划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黄真萍、简文彬、樊秀峰、罗敏、王浩、陈峰、吴振祥、刘成禹、陈志波 |
环资学院 |
一等奖 |
22 |
以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基于会计教改班的探索 |
许萍、张白、房桃峻 |
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23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实践 |
汪少芸、林向阳、吴佳、洪晶、叶南慧 |
生工学院 |
一等奖 |
24 |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陈宝春、季韬、林友勤、吴庆雄、陈远东 |
土木学院 |
一等奖 |
25 |
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
陈小慰、王平、苏蓉、吴周娜、徐朝晖 |
外语学院 |
一等奖 |
26 |
基于SAP平台的先进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
黄章树、杨立熙、强瑞 |
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27 |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
陈硕、聂晓根、蓝兆辉、吴亦锋、陈淑梅、黄发友 |
机械学院 |
一等奖 |
28 |
构建基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产学研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
刘明华、石炳文、潘文斌、刘以凡、林兆慧 |
环资学院 |
一等奖 |
29 |
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与创新 |
施隆照、陆培民、魏榕山、王少昊、王仁平 |
物信学院 |
一等奖 |
30 |
“概率统计”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
梁飞豹、吕书龙、游华、刘文丽、薛美玉 |
数计(软件)学院 |
一等奖 |
31 |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模式及双向选择探讨 |
陈玲、林文生 |
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32 |
“电工学”教学改革与综合建设 |
李少纲、薛毓强、蔡金锭、涂娟、刘庆珍 |
电气学院 |
二等奖 |
33 |
深化教学质量管理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
许德泓、周加灿、林静、阮奇、陈少靖 |
教务处 |
二等奖 |
34 |
“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
陆培民、马靖、沈正华、施 洋、马宋设、黄敬宁 |
物信学院 |
二等奖 |
35 |
课内外联动,切实提高材料学人才培养质量 |
于岩、吴任平 |
材料学院 |
二等奖 |
36 |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研究 |
叶志清、赵鹏、陈鑫峰 |
公管学院 |
二等奖 |
37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
刘德明 |
土木学院 |
二等奖 |
38 |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彭育辉、赵云、张卫波 |
机械学院 |
二等奖 |
39 |
面向海西建设、强化应用能力的英语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潘红、陈小慰、苏翊翔 |
外语学院 |
二等奖 |
40 |
《波谱学》理论与实践创新课程体系 |
陈义平、孙艳琼、曹彦宁、黄长沧、吴舒婷、黄细河、陈淑妹、孙瑞卿、杨齐愉 |
化学化工学院 |
二等奖 |
41 |
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丁刚、郗永勤、刘碧强 |
公管学院 |
二等奖 |
42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改革建设 |
吴亦锋,陈硕,吴海彬,陈德伟,宋泽云 |
机械学院 |
二等奖 |
43 |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写作课程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
施文青、梁桂芳 施晓宇、薛美秀 |
人文学院 |
二等奖 |
44 |
计算机大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
林世平、林柏钢、王灿辉、谢伙生、汪璟玢 |
数计(软件)学院 |
二等奖 |
45 |
高校双语研究和教学实践 |
郑新夷、赵陵波 |
人文学院 |
二等奖 |
46 |
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增订版) |
陈小慰 |
外语学院 |
二等奖 |
47 |
小组作业模式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
甘满堂、魏德毓、钟伯清、张学军 |
人文学院 |
二等奖 |
48 |
化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平台建设和科研能力提高的思考与实践 |
林树坤、陈建中、王绪绪、高绍康 |
化学化工学院 |
二等奖 |
49 |
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
黄培明、刘羽、黄晓东、王少怀、万亿、谢忠兰、钟祥华、黄少钦 |
紫金矿业学院 |
二等奖 |
50 |
信息类学科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探索和实践 |
杨秀芝、苏凯雄、陈忠辉、刘征宇、陈俊 |
物信学院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