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学科研
  首页   校务工作   教学科研

福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3-09-24 浏览次数:

福大“211”〔2013〕3号

各学院,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建设,全面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现就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动摇 学科是承载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办学功能的基本单元。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科的竞争。要贯彻落实福州大学中长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创业型东南强校既定的战略目标,就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动摇,以学科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整合学校发展资源、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二、把握学科建设规律,理清学科发展思路 1.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对学科发展进行战略布局。 2.以点带面,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确保部分优势学科率先实现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学科整体发展。 3.实施重点学科分层建设,明确不同的建设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实现学科建设的突破和整体学科实力水平的提升。 4.走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思路,拓展学科国际化发展视野,探索国际化导向的学科建设路径。 5.把握学科建设规律,注重学科建设要素的均衡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强化强项和特色。 三、明确学科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学校和学院层面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找准目标参照,寻求重点突破。通过建设,力争建成2~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3~4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2~3个学科学科评估排名率进入全国前15%,5~6个学科排名率进入前30%,3~5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为此,每个学院明确建设1个一级重点学科,每个学科明确3~5个重点方向。 学科建设要坚持高标准,要把国内同类高水平学科作为参照系,每一个学科都要选定一个具体参照系,找出差距,制定赶超计划;优势特色学科要将国内一流学科作为参照,用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检验学科发展水平。 四、推进重点学科分层建设,着力打造学科高原高峰 以重点学科为核心,坚持重点突破,分层推进,带动学校整体实力提升。 1.实施“学科高峰计划”。遴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进行重中之重建设,冲击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实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新的突破,努力构筑我校学科高峰。 2.实施“学科高原计划”。遴选数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基础较好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力争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学科建设的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实现一部分学科向优势学科转化,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 3.实施“省级重点学科实力提升计划”。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学科专项资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培育等项目建设,使省级重点学科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在省属高校中的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力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较大增长。 4.实施“弱势学科扶持计划”。选择一批对主干学科有良好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以及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有良好互补作用的人文社会学科,加以扶持建设。 五、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学科后发优势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增强学科发展后劲。 1.各强势学科、优势学科明确设置一个学科重点方向,用于生长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 2.有选择地重点发展一批新兴学科、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和工程学科。加快发展生物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科;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开拓发展海洋科学与技术学科。 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提升人文学科发展水平 明确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重点,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形成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力支撑。 1.合理布局人文社科发展领域。有选择地重点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点突破;加快推动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点的建设步伐,尽快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协调发展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人文基础学科。 2.稳步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加大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大力支持解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应用研究、问题研究及对策咨询研究,力争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形成若干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方向。 七、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打造学科优秀人才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上水平的关键。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资金投向的重点。积极实施各类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学科优秀人才团队。 1.建设一支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要求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既定目标,扩大师资规模,降低生师比,提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和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全国省属“211工程”院校中上水平)。 2.着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特区”,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选聘机制和团队建设机制,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 3.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实施“旗山学者”奖励支持计划。着力培养,注重挖掘学科队伍内部潜力,从青年学术骨干中选拔有潜能的学科后备人才加以重点培养,夯实高层次人才的基础。 4.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加紧落实“学术带头人加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每一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要制定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学科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对学科及其每个学科方向的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学科团队骨干,实施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 八、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学科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或学科创新平台提升计划,打造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增强学科科研创新能力。 1.建设一流的学科创新平台。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创新技术,以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的建设为标准,将其建成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大奖的基地,培养院士、大师级人物、学术骨干队伍的摇篮,实施组织机制创新的载体。 2.争取高水平的重大项目。争取学科重大项目,不断培养学科团队申请和承担国家、省级基金和省重大项目的能力,争取在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技术突破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形成稳定的具有前瞻性的学科研究方向。 3.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争创国家和省部级各种科研成果奖励,特别是标志性成果大奖,重视出版学术专著和专利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注重在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杂志上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努力形成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出一流成果,形成人才、项目、基地的一体化建设。 九、加强教研互动,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1.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导师负责制;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力争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方面取得突破。 2.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升教学研究层次和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政策激励推动,规划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依托学科综合优势,加强课程和教材立项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产生一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 3.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将学生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把学校外部用人单位、企业、社会评估机构对学校的评价以及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引入学校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十、加强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 充分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注重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发展导向。 1.在有条件的学科中,率先启动“学科国际化试点建设计划”,探讨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内涵和实施途径,增强学科国际对话、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能力。 2.扩大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选送教师到国外知名学府访问进修的力度,积极鼓励教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促进教师与国际先进科技前沿保持广泛联系与接触。 3.建立国际交流专项基金,积极举办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团队到校讲学和合作研究,建立与国外学者良好的合作关系。 4.努力开拓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新局面,寻求各种机会和渠道大力派遣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大力吸收境外学生来校留学。 十一、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培育良好学科文化氛围 突出科学管理,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以学科为基础、以学院为主体、学校统筹协调”的三级管理体系,增强校院两级为学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改进学科绩效考核,根据学科建设要素指标,着重把学科建设成效作为学院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学科自我发展能力。 3.建立开放式的评估体系,吸纳行业、地区和国际学术同行参与学科评估,增强学科服务社会能力,扩大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影响。 4.开发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重大项目管理系统,打破信息分割,加强信息公开,提高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5.鼓励学科基层学术组织机制创新,增强学科建设活力;加强宽松和谐、合作创新的学科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科文化氛围。 福 州 大 学 2013年9月1日 ——————————————————————————————— 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3年9月22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