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进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继续做好学生助学贷款和特殊群体学生的资助工作,严格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大力拓展社会助学资金渠道,全力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和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工作。
13.深入探索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工作。完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按时发放研究生普通学业奖学金,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办理生源地、属地国家助学贷款,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人文关怀和感恩、诚信教育,强化回馈社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六、大力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14.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贯彻落实《福州大学关于做好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将“学院毕业生升学率达到全校平均水平”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评选的基本要求之一;增设“毕业生就业工作进步单位”、“研究生就业工作先进政工干部”等奖项。
15.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加快建设我校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和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州大学);开展好十佳创业项目评选大赛;组织学生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福州)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深化“项目管理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项目研究。
16.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加快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与重要行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以及二、三线城市、县域城镇等人才需求的对接机制;继续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积极开拓基层就业市场,做好基层就业毕业生岗前指导服务,实行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回访制度;加强对分行业进校招聘等各类就业数据信息的分析归纳和科学研究。
17.畅通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绿色渠道。从大三开始启动对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帮扶,建立动态信息档案,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实施分类帮扶;继续设立20万元的求职择业补助金;提供一对一个体咨询;提供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提升训练营等团体辅导;举办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发布特殊群体学生求职信息。
18.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质量,申报省教育厅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举办第二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比赛;建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资料库;加强职业生涯辅导咨询室建设;深入开展职业规划节、职场文化节等精品活动;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等的调研工作;组织编写《大学生就业指导—项目管理方法助您迎战职场》教材和《福州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白皮书》。
七、精细化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辅导
19.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机制。严格规范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流程和方法,明确职责与工作内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早处置”。深入做好每月特别关注学生排查工作,针对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三类特别关注学生实行定期跟踪、动态管理。
20.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重视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保证每位新生在校期间都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渠道;做好日常心理咨询工作,打造网络心理咨询室,为学生网络咨询提供便利,开设不同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拓宽心理服务面,实现每学院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期团体心理辅导;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大型活动”、“每月心灵讲坛”等,联合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举办“成长心连心”大型团训。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加大队伍培训力度,鼓励分享交流,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加强对心理保健员培训工作。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考评体系,发挥优秀学院的带动作用,努力促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化。
八、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途径方法
22.大力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加强对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正面引导,编制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宣传手册,通过教育宣传增强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方面的自律意识,大力倡导诚实、守信、严谨、勤奋的学术风气。
23.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出台《福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强化导师责任制;加强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三自”管理能力;完善研究生社区建设,把研究生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成研究生精神文明、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阵地。
24.深入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深入开展研究生“格物讲坛”、“争鸣论坛”和“导师讲坛”等品牌活动;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学术活动的扶持力度,鼓励学院建设基层研究生学术阵地,打造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品牌;加强对研究生科技学术竞赛活动的奖励,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九、强化辅导员队伍育人基础工作
25.夯实辅导员队伍基础工作。强化辅导员责任意识,夯实敬业爱生、立德树人、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着力于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切实提高工作规范性和执行力。
26.提升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重点推进辅导员职称梯队建设,强化学习理念,深化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继续深化辅导员示范岗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类辅导员培训;继续开展最佳班会等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鼓励以自学、培训、论坛、研讨、学历、职称等方式提升综合素质;采取课题研究、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多种措施加强思政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政工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
27.加强辅导员队伍奖惩。推荐优秀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开展年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十佳辅导员、年度辅导员评选活动,对获奖者加大奖励力度并优先选派学习深造,优先组织推荐晋升;加强对辅导员协会工作指导,加强与全国辅导员协会联系和交流;继续落实每年20万元的辅导员值班补贴。
十、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的整体质量
28.不断加强整体规划和工作研究。找准定位,把握重点,创新途径方法,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评,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规范学生经费使用;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借鉴国内外重点高校学生工作先进经验,提高工作质效;组织召开暑期工作会议、学生工作论坛和辅导员工作论坛;支持辅导员申报全国、全省各级研究课题,2013年继续设立10个校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
29.不断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通过《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资料》等平台,加强对各学院特色工作经验、方式、方法的总结、提炼、宣传;编印《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2012年工作年鉴》;加大各项工作在校外媒体宣传力度,提升学生工作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30.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努力构建学校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引导家长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品德培养,营造健康温馨的家庭成长氛围;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主动运用主流媒体、大众传媒、高雅文化艺术、爱国主义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载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向家庭延伸、向社会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