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大委〔2015〕21号
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学校在围绕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中,坚持立德树人,紧扣时代脉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教育方式的个性化、生活化有待普及,教育效果的实践化、内化有待强化,教育合力有待加强形成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一)工作目标
立足全体学生,围绕我校理工科为主的特点,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注重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抓手。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工作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坚持普及性和个性化相结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三)工作思路
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校、院两级党委组织领导,注重部门学院、校内外协同创新,立足每个大学生个体,制定相关制度,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
寻求重点突破。围绕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优秀家训文化教育作为切入点,以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色为试点,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采取个性化教育方式,重点发挥在全校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推动整合资源。强化校内各部门协同,在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强化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联合;加强课堂与课外的协同配合;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功能的整合,形成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合力。
实现全员覆盖。立足每个学生,重点采取个性化教育方式,以点带面,努力实现“让优秀传统文化之光普照每个大学生心灵”的目标。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健康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大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大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每年《形势与政策》、党团课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每学期在《形势与政策》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作为党团课的必选专题,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鼓励学生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年推荐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深入开展自主学习
(二)以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开展“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品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亲朋好友等寻访中华好家训;依托嘉锡讲坛等平台开展系列高端家教门风讲座;依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成立“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研习社,辐射全校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中华好家训大讨论活动,组织研读中华好家训;举办“我最喜欢的中华家训”微作品比赛、“我最喜欢的中华家训”演讲比赛、“我最喜欢的中华家训”书法比赛等系列活动;在暑期开展“践行中华好家训”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社区建设“学生社区家训文化长廊”等。
(三)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深入开展教育。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色、优势,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一方面,在前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筑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从国学、建筑文化、礼法文化、民族文化、新媒体技术等寻找教育创新点,发挥其在全校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其他学院要在教育中,紧密结合专业学科特色,展现自身优势资源,加强协同创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校训、“三种精神”,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面向全校学生,举办好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读书日等品牌活动。继续开展嘉锡讲坛、国学讲坛和博雅课堂等活动,定期举办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全校书画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加。把传承中华传统节日精神内核作为教育重点,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少数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年,举办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传承节日文化。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计划继续开展国学讲坛和博雅课堂活动,定期聘请校内外国学专家进行系列讲座及培训,内容涉及文化经典、传统礼仪等各个方面。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宣传媒介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传统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主动占领网络传统文化传播新阵地,通过微博、微信、QQ、易班等广泛宣传、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艺术等,潜移默化地从细微处引导学生修德修身向上向善。此外,着力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网页专栏建设,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在微信平台、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充分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
(六)构建协同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把资源整合、协同推进作为着力点。一是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图书馆、校团委等协同配合,各学院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研究所、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学研究与实践中心等组织机构智囊团作用,扶持国学中心、导读中心、大学生中特研究会等一批学生社团,辐射全校学生。二是整合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与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非遗博览苑、福建文史馆等单位进行密切协作;通过协办左海讲坛等,将其作为课外育人基地,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福州市文庙祭孔大典、诗文吟诵会等。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学院把加强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强领导,发挥主导作用,融入人才培养,融入教育、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努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申报工作,根据项目申报内容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对学院教育工作督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重点。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我校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鼓励学生政工干部、专业教师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中共福州大学委员会
201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