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是坐落在1亿年前的古火山地质遗址之上,经过一亿年的斗转星移,目前在福州大学校园区内残存着3个保存较完好的1亿年前的古火山地质遗址,这些火山地质遗址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据紫金矿业学院副院长彭向东介绍,在校园内发现古火山遗迹,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
据了解,此次福州大学校园区共发现3个火山机构,其中2个位于行政南楼之南山(南长安山),以通向南门的公路为界,分列东西两侧,为2个连体火山,可能共有一个岩浆房,暂时命名为“福州大学双子火山”,西边命名为“双子Ⅰ号”,东边命名为“双子Ⅱ号”。另一火山机构位于留学生楼后山,岐安村处。
据彭向东教授描述,1.3亿年前后,该区域上发生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事件,造就了大约在地壳8~10km深度的闪长岩的侵位,之后区域地壳开始隆升,并发生大致在2~3km处浅成的花岗斑岩的侵位,直到1.0亿年前后,这些闪长岩、花岗斑岩隆升至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此后,福建省东部大规模的酸性火山活动频繁爆发,在这些闪长岩、花岗斑岩的岩石基座上,沿着北西向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的大陆小型锥状层火山,后经新生代地壳的隆升,多数的火山机构遭到了严重破坏,难以恢复,能留存至今的实属难得。
彭向东说:“此次校园内火山地质遗址的发现,其科普价值远高于科学价值。通过系统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校园区内这些古火山地质遗迹,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解密史前区域地壳演化历史,并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将其展示给广大师生与公众,营造一个鲜活的地学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并努力通过建设融地质专业教育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福州大学地学科教园区,试图通过一亿年前的火山喷发、环境灾变、恐龙等大量生物的集群绝灭事件的科学解读与宣传,不断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对于提升福州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福州大学的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火山地质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中国地震局地质所研究员樊祺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招崇教授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樊祺诚认为,福州大学校区出露罕见的白垩纪不同时期岩浆作用产物,包括侵入相的闪长岩,爆发相火山碎屑岩和溢出相的流纹岩,是建立中生代火山地质遗迹公园难得场所。他建议配合火山地质遗迹保护,设立小型火山博物馆或火山展室,成为参观、学习、科普和教学基地。
张招崇教授则表示,福州大学校园内集中了白垩纪不同时期岩浆作用的产物:侵入相的闪长岩,溢流相流纹岩、爆发相的淡色灰岩以及侵出相的流纹岩。在一个小的区域内集中了如此多的岩相和各种接触关系,在国内外较为罕见,是科普和教学的理想基地。他建议要对遗迹特别是典型的几个观察点进行切实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室内和各种地质关系的研究使得火山喷发历史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可建立地质博物馆。

专家进行勘测考察 李连富 摄

彭向东教授介绍古火山地质遗址概况 王忆希 摄